首页 > 院部设置 > 水利工程学院 > 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

首页 > 院部设置 > 水利工程学院 > 规章制度

水利工程学院专业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办法

  2025-09-05 09:23:30    

  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为提高我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经学院党政联席会研究决定,将各专业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作为学院教学常规工作的一部分。特制订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

  包含学院全部五个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水务工程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二、调研主体

  通过对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专业教师、行业或企业等利益相关群体的调研,构建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长效机制,以保证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的达成。

  三、评价机构

  评价的责任机构是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同时,包括各专业负责人、督导、教研室主任及专业骨干教师。

  四、评价周期

  根据行业的发展状况,原则上,评价周期为4年左右,具体依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求进行。主要是通过对外部反馈信息的整理、分析等,进一步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修订毕业要求,通过优化课程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最终实现持续改进的目的。

  五、评价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座谈、函评、听课记录及学生课堂表现、测试等多种调研方式,对课程体系合理性进行了评价。包括课程体系结构、设计课程内容、教学环节与教学基本要求、考核方式、与行业实际发展相适应等方面。

  六、其他

  附件一: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机制

  附件二: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调研问卷(专业教师)

  附件三: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调研问卷(校友)

  附件四: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调研问卷(在校学生)

  附件五: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调研问卷(行业或含企业专家)

  附件六:水利工程学院专业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报告(模版)

  水利工程学院

  2025年 9月 5日

  附件一:

  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机制

评价主体 评价内容 评价周期 评价方法 评价负责人
在校学生 (1)对现行课程体系的了解程度;(2)能否明确了解各课程的教学目标;
(3)课程各教学环节是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
(4)课程能否达成培养解决工程实践问题能力的目标。
每学年 (1)调查问卷;
(2)座谈;
(3)评教系统。
教学指导委员会、
专业负责人、
授课教师
往届学生 (1)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否符合现阶段工程技术的要求;
(2)课程设置是否能够培养学生掌握工程技术的能力;
(3)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否达成培养工程实践人才的目标;
(4课程体系设置能否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每学年 (1)调查问卷;
(2)校友会;
(3)座谈。
教学指导委员会
辅导员、
授课教师
专业教师 (1)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
(2)先导课程能否与后续课程有效衔接;
(3)课程体系能否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每学年 (1)学校、学院听课记录;
(2)学生课堂表现;
(3)调查问卷。
教学指导委员会
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督导、
授课教师
行业或企业等利益相关群体 (1)课程体系能否满足行业或企业的需求;
(2)课程体系是否存在陈旧课程,是否需要更新或增加相关课程,与现行工程技术的符合度;
(3)现有课程体系能否培养出企业需求的学生;
(4)课程体系其它需要改进的地方。
每学年 (1)调查问卷;
(2)座谈;
(3)函评;
(3)校企合作平台。
教学指导委员会、
学院、
专业负责人、
授课教师

  附件二:

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调研问卷(专业教师)

评价人   职 称   所在专业  
学 历   教 龄   专业背景  
 
指标点 等级1
非常认同
等级2
认同
等级3
一般认同
等级4
不认同
等级5
非常不认同
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          
先导课程能否与后续课程是否能有效衔接          
课程体系能否涵盖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体系设置能否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意见






 

  附件三:

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调研问卷(校友)

评价人   职 位   单 位  
学 历   毕业时间   专业背景  
 
指标点 等级1
非常认同
等级2
认同
等级3
一般认同
等级4
不认同
等级5
非常不认同
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否符合现阶段工程技术的要求          
课程设置是否能够培养学生掌握工程技术的能力          
课程体系设置能否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否达成培养工程实践人才的目标          
意见






 

  附件四:

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调研问卷(在校学生)

评价人   年 级   所在专业  
 
指标点 等级1
非常认同
等级2
认同
等级3
一般认同
等级4
不认同
等级5
非常不认同
现行课程体系的适用性,是否充分了解          
课程是否有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          
课程各教学环节是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          
课程能否达成培养解决工程实践问题能力的目标          
意见






 

  附件五:

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调研问卷(行业或含企业专家)

评价人   职 位   单 位  
学 历   从业时间   专业背景  
 
指标点 等级1
非常认同
等级2
认同
等级3
一般认同
等级4
不认同
等级5
非常不认同
课程体系能否满足行业或企业的需求          
课程体系是否存在陈旧课程,是否需要更新或增加相关课程,与现行工程技术的符合度          
现有课程体系能否培养出企业需求的学生          
课程体系对非技术类指标的支撑的符合度          
意见






 

  附件六:

水利工程学院专业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报告(模版)

一、调研主体

  通过对应、往届毕业生、专业教师、行业或企业等利益相关群体的调研,构建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长效机制,以保证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评价机构

  评价的责任机构是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原则上由教学院长、各专业负责人、督导、教研室主任及专业骨干教师组成。

三、调研结果分析

(1)课程体系合理性分析(在校学生)

  表1 课程体系合理性分析调研—在校学生

指标点 等级1
非常认同
等级2
认同
等级3
一般认同
等级4
不认同
等级5
非常不认同
现行课程体系的适用性,是否充分了解          
课程是否有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          
课程各教学环节是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          
课程能否达成培养解决工程实践问题能力的目标          

  分析

(2)课程体系合理性分析(校友)

  表2 课程体系合理性分析调研—校友

指标点 等级1
非常认同
等级2
认同
等级3
一般认同
等级4
不认同
等级5
非常不认同
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否符合现阶段工程技术的要求          
课程设置是否能够培养学生掌握工程技术的能力          
课程体系设置能否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否达成培养工程实践人才的目标          

  分析

(3)课程体系合理性分析(专业教师)

  表3 课程体系合理性分析调研—教师

指标点 等级1
非常认同
等级2
认同
等级3
一般认同
等级4
不认同
等级5
非常不认同
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          
先导课程能否与后续课程是否能有效衔接          
课程体系能否涵盖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体系设置能否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析

(4)课程体系合理性分析(行业或企业专家)

  表4 课程体系合理性分析调研—行业或企业专家

指标点 等级1
非常认同
等级2
认同
等级3
一般认同
等级4
不认同
等级5
非常不认同
课程体系能否满足行业或企业的需求          
课程体系是否存在陈旧课程,是否需要更新或增加相关课程,与现行工程技术的符合度          
现有课程体系能否培养出企业需求的学生          
课程体系对非技术类指标的支撑的符合度          

  分析

四、调整后的课程体系(初稿)

  可作为附件。

水利工程学院专业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办法

  2025-09-05 09:23:30    

  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为提高我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经学院党政联席会研究决定,将各专业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作为学院教学常规工作的一部分。特制订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

  包含学院全部五个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水务工程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二、调研主体

  通过对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专业教师、行业或企业等利益相关群体的调研,构建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长效机制,以保证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的达成。

  三、评价机构

  评价的责任机构是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同时,包括各专业负责人、督导、教研室主任及专业骨干教师。

  四、评价周期

  根据行业的发展状况,原则上,评价周期为4年左右,具体依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求进行。主要是通过对外部反馈信息的整理、分析等,进一步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修订毕业要求,通过优化课程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最终实现持续改进的目的。

  五、评价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座谈、函评、听课记录及学生课堂表现、测试等多种调研方式,对课程体系合理性进行了评价。包括课程体系结构、设计课程内容、教学环节与教学基本要求、考核方式、与行业实际发展相适应等方面。

  六、其他

  附件一: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机制

  附件二: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调研问卷(专业教师)

  附件三: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调研问卷(校友)

  附件四: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调研问卷(在校学生)

  附件五: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调研问卷(行业或含企业专家)

  附件六:水利工程学院专业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报告(模版)

  水利工程学院

  2025年 9月 5日

  附件一:

  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机制

评价主体 评价内容 评价周期 评价方法 评价负责人
在校学生 (1)对现行课程体系的了解程度;(2)能否明确了解各课程的教学目标;
(3)课程各教学环节是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
(4)课程能否达成培养解决工程实践问题能力的目标。
每学年 (1)调查问卷;
(2)座谈;
(3)评教系统。
教学指导委员会、
专业负责人、
授课教师
往届学生 (1)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否符合现阶段工程技术的要求;
(2)课程设置是否能够培养学生掌握工程技术的能力;
(3)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否达成培养工程实践人才的目标;
(4课程体系设置能否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每学年 (1)调查问卷;
(2)校友会;
(3)座谈。
教学指导委员会
辅导员、
授课教师
专业教师 (1)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
(2)先导课程能否与后续课程有效衔接;
(3)课程体系能否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每学年 (1)学校、学院听课记录;
(2)学生课堂表现;
(3)调查问卷。
教学指导委员会
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督导、
授课教师
行业或企业等利益相关群体 (1)课程体系能否满足行业或企业的需求;
(2)课程体系是否存在陈旧课程,是否需要更新或增加相关课程,与现行工程技术的符合度;
(3)现有课程体系能否培养出企业需求的学生;
(4)课程体系其它需要改进的地方。
每学年 (1)调查问卷;
(2)座谈;
(3)函评;
(3)校企合作平台。
教学指导委员会、
学院、
专业负责人、
授课教师

  附件二:

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调研问卷(专业教师)

评价人   职 称   所在专业  
学 历   教 龄   专业背景  
 
指标点 等级1
非常认同
等级2
认同
等级3
一般认同
等级4
不认同
等级5
非常不认同
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          
先导课程能否与后续课程是否能有效衔接          
课程体系能否涵盖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体系设置能否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意见






 

  附件三:

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调研问卷(校友)

评价人   职 位   单 位  
学 历   毕业时间   专业背景  
 
指标点 等级1
非常认同
等级2
认同
等级3
一般认同
等级4
不认同
等级5
非常不认同
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否符合现阶段工程技术的要求          
课程设置是否能够培养学生掌握工程技术的能力          
课程体系设置能否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否达成培养工程实践人才的目标          
意见






 

  附件四:

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调研问卷(在校学生)

评价人   年 级   所在专业  
 
指标点 等级1
非常认同
等级2
认同
等级3
一般认同
等级4
不认同
等级5
非常不认同
现行课程体系的适用性,是否充分了解          
课程是否有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          
课程各教学环节是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          
课程能否达成培养解决工程实践问题能力的目标          
意见






 

  附件五:

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调研问卷(行业或含企业专家)

评价人   职 位   单 位  
学 历   从业时间   专业背景  
 
指标点 等级1
非常认同
等级2
认同
等级3
一般认同
等级4
不认同
等级5
非常不认同
课程体系能否满足行业或企业的需求          
课程体系是否存在陈旧课程,是否需要更新或增加相关课程,与现行工程技术的符合度          
现有课程体系能否培养出企业需求的学生          
课程体系对非技术类指标的支撑的符合度          
意见






 

  附件六:

水利工程学院专业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报告(模版)

一、调研主体

  通过对应、往届毕业生、专业教师、行业或企业等利益相关群体的调研,构建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长效机制,以保证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评价机构

  评价的责任机构是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原则上由教学院长、各专业负责人、督导、教研室主任及专业骨干教师组成。

三、调研结果分析

(1)课程体系合理性分析(在校学生)

  表1 课程体系合理性分析调研—在校学生

指标点 等级1
非常认同
等级2
认同
等级3
一般认同
等级4
不认同
等级5
非常不认同
现行课程体系的适用性,是否充分了解          
课程是否有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          
课程各教学环节是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          
课程能否达成培养解决工程实践问题能力的目标          

  分析

(2)课程体系合理性分析(校友)

  表2 课程体系合理性分析调研—校友

指标点 等级1
非常认同
等级2
认同
等级3
一般认同
等级4
不认同
等级5
非常不认同
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否符合现阶段工程技术的要求          
课程设置是否能够培养学生掌握工程技术的能力          
课程体系设置能否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否达成培养工程实践人才的目标          

  分析

(3)课程体系合理性分析(专业教师)

  表3 课程体系合理性分析调研—教师

指标点 等级1
非常认同
等级2
认同
等级3
一般认同
等级4
不认同
等级5
非常不认同
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          
先导课程能否与后续课程是否能有效衔接          
课程体系能否涵盖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体系设置能否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析

(4)课程体系合理性分析(行业或企业专家)

  表4 课程体系合理性分析调研—行业或企业专家

指标点 等级1
非常认同
等级2
认同
等级3
一般认同
等级4
不认同
等级5
非常不认同
课程体系能否满足行业或企业的需求          
课程体系是否存在陈旧课程,是否需要更新或增加相关课程,与现行工程技术的符合度          
现有课程体系能否培养出企业需求的学生          
课程体系对非技术类指标的支撑的符合度          

  分析

四、调整后的课程体系(初稿)

  可作为附件。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QQ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