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韵千年,青春知行”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2025年6月27日至7月1日,皖江工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淮南市寿县,开展以“楚韵千年,青春知行”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文化研学志愿服务,地宣调研等形式,使团队成员深入了解淮南历史楚文化精髓及寿县古城价值。
一、楚文化历史博物馆
为了更好的学习,了解楚文化,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占地200亩,建筑面积15510平方米,展陈面积约4200平方米建筑设计融合楚人“四方筑城、高台榭”理念,外观呈方形城台叠加,青铜色金属屋面与城墙肌理呼应,古意与现代感并存。藏品总量1.1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30件套、涉楚文物700余件套。四大镇馆之宝: 1.铸客大鼎(楚大鼎)2.鄂君启金节3.越王者旨于赐剑4.三足羊首铜尊,用一句话来总结一块楚金币能
照亮两千年;一声编钟能唤醒八百里江淮。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用青铜与黄金、简牍与剑光,为每位来访者开启一条“一眼望尽楚国八百年”的时光隧道。团队成员们积极学习楚文化知识,更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增强了民族文化自豪感和大家的爱国情怀。
二、推进地宣活动
楚文化作为中国南方文明的高峰,以浪漫瑰丽的神话想象、惊采绝艳的辞章艺术、精妙绝伦的青铜铸造、道法自然的哲学思辨和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在春秋战国之际与中原周文化双峰并峙,既完成了华夏文明版图由黄河单核向黄河一长江双核的结构性扩展,又以《楚辞》开辟了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源头以老庄思想奠定了道家哲学的根基,以失蜡法和错金银工艺把青铜艺术推向极致,以筚路蓝缕的进取意识为秦统一提供政治疆域与文化融合的历史前提,更以尊凤尚赤、巫史合一的符号系统为后世道教、山水画、戏曲、民俗提供了不竭的意象资源,其“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开放格局与“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家国情怀,成为两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屡经分裂而终归一统的精神酵母,使楚文化不仅是一部区域史,更是一部关于文明多元一体、文化生生不息的永恒
史诗。为了让这一璀璨的历史文化能够传承下去,我们举办了地宣活动,通过扫码参与楚文化知识竞答以及现场采访的方式来传播楚文化。
三、游寿县古城
寿县古城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城区,北临淮河,南倚八公山,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周长七千一百四十七米,高九点七米,砖石包砌,内填夯土,设四门三瓮,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宋代城池和兼具防洪功能的“水中长城”,城内棋盘街巷、青砖黛瓦、清真寺、孔庙、报恩寺、状元府、留犊祠等明清古建筑错落分布,与环绕的护城河、月坝、涵洞共同构成“城堤一体”格局,历史上曾为蔡国下蔡、楚国郢都、西汉淮南王国都,是淝水之战古战场和豆腐发源地,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源出于此,古城先后经历宋、元、明、清及民国十余次兵燹洪水仍巍然屹立,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1年城墙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入选“中国明清城墙”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如今城内八万余居民生活如常,青石板路、老字号豆腐坊、楚文化博物馆与城墙夜景交相辉映,被誉为“活着的宋城”“江淮第一堤”。
四、结束语
此次寿县之行我们不仅感受到楚文化博物馆深厚的历史底蕴、寿县古城中映射的古人智慧、淮南人民对故土文化的热爱,更多的是团队成员们对楚文化从懵懂到认识再到热爱的这一过程。所以,实现团队将持续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带动更多的同学们学习和发扬祖国山河的大好文化。
“楚韵千年,青春知行”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2025年6月27日至7月1日,皖江工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淮南市寿县,开展以“楚韵千年,青春知行”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文化研学志愿服务,地宣调研等形式,使团队成员深入了解淮南历史楚文化精髓及寿县古城价值。
一、楚文化历史博物馆
为了更好的学习,了解楚文化,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占地200亩,建筑面积15510平方米,展陈面积约4200平方米建筑设计融合楚人“四方筑城、高台榭”理念,外观呈方形城台叠加,青铜色金属屋面与城墙肌理呼应,古意与现代感并存。藏品总量1.1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30件套、涉楚文物700余件套。四大镇馆之宝: 1.铸客大鼎(楚大鼎)2.鄂君启金节3.越王者旨于赐剑4.三足羊首铜尊,用一句话来总结一块楚金币能
照亮两千年;一声编钟能唤醒八百里江淮。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用青铜与黄金、简牍与剑光,为每位来访者开启一条“一眼望尽楚国八百年”的时光隧道。团队成员们积极学习楚文化知识,更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增强了民族文化自豪感和大家的爱国情怀。
二、推进地宣活动
楚文化作为中国南方文明的高峰,以浪漫瑰丽的神话想象、惊采绝艳的辞章艺术、精妙绝伦的青铜铸造、道法自然的哲学思辨和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在春秋战国之际与中原周文化双峰并峙,既完成了华夏文明版图由黄河单核向黄河一长江双核的结构性扩展,又以《楚辞》开辟了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源头以老庄思想奠定了道家哲学的根基,以失蜡法和错金银工艺把青铜艺术推向极致,以筚路蓝缕的进取意识为秦统一提供政治疆域与文化融合的历史前提,更以尊凤尚赤、巫史合一的符号系统为后世道教、山水画、戏曲、民俗提供了不竭的意象资源,其“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开放格局与“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家国情怀,成为两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屡经分裂而终归一统的精神酵母,使楚文化不仅是一部区域史,更是一部关于文明多元一体、文化生生不息的永恒
史诗。为了让这一璀璨的历史文化能够传承下去,我们举办了地宣活动,通过扫码参与楚文化知识竞答以及现场采访的方式来传播楚文化。
三、游寿县古城
寿县古城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城区,北临淮河,南倚八公山,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周长七千一百四十七米,高九点七米,砖石包砌,内填夯土,设四门三瓮,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宋代城池和兼具防洪功能的“水中长城”,城内棋盘街巷、青砖黛瓦、清真寺、孔庙、报恩寺、状元府、留犊祠等明清古建筑错落分布,与环绕的护城河、月坝、涵洞共同构成“城堤一体”格局,历史上曾为蔡国下蔡、楚国郢都、西汉淮南王国都,是淝水之战古战场和豆腐发源地,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源出于此,古城先后经历宋、元、明、清及民国十余次兵燹洪水仍巍然屹立,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1年城墙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入选“中国明清城墙”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如今城内八万余居民生活如常,青石板路、老字号豆腐坊、楚文化博物馆与城墙夜景交相辉映,被誉为“活着的宋城”“江淮第一堤”。
四、结束语
此次寿县之行我们不仅感受到楚文化博物馆深厚的历史底蕴、寿县古城中映射的古人智慧、淮南人民对故土文化的热爱,更多的是团队成员们对楚文化从懵懂到认识再到热爱的这一过程。所以,实现团队将持续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带动更多的同学们学习和发扬祖国山河的大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