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新闻稿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引导青年学子从地方历史文化中感悟精神力量、厚植家国情怀,近日,我们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马鞍山市博物馆,开展以“中华文化传承”为主题的文化探访活动,用脚步丈量城市记忆,用心灵对话千年文明。
清晨,团队成员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期待,走进马鞍山市博物馆。这座集文物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外观设计融合了江南园林的雅致与现代建筑的简约,刚踏入大厅,“山水诗城 文明马鞍山”的主题浮雕便吸引了众人目光,浮雕上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句镌刻其上,瞬间将大家带入“诗城”的文化意境中。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下,团队开启了此次沉浸式历史文化学习之旅。
活动首站,团队来到“文明曙光——史前至先秦时期”展厅。昏暗的灯光下,一件件历经数千年岁月洗礼的文物静静陈列:距今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红陶豆,造型古朴圆润,表面的纹路虽历经风化却依旧清晰,见证了早期先民的生活智慧;商周时期的青铜爵,纹饰精美、工艺精湛,爵身的饕餮纹不仅展现了古人的审美追求,更暗藏着当时的礼仪制度与宗教信仰。讲解员详细介绍道:“马鞍山地处长江下游,自古便是南北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带,这些文物正是不同文化在此碰撞、融合的实物见证。”队员们围在展柜前,或认真聆听讲解,或俯身观察文物细节,不时拿出笔记本记录关键信息,偶尔还会就文物的用途、年代等问题与讲解员交流,现场学习氛围浓厚。
随后,团队走进“吴头楚尾——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展厅,重点了解马鞍山在六朝时期的历史地位。展厅内,一组三国时期的兵器展品格外引人注目:锈迹斑斑的铁剑、保存完好的箭镞、造型独特的弩机,仿佛将大家带回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年代。“马鞍山在三国时期属于东吴疆域,是抵御曹魏的重要军事据点,这里出土的大量兵器,为研究当时的军事技术与战争形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讲解员的话语让队员们对马鞍山的历史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展厅内展出的六朝时期青瓷也让队员们惊叹不已,青釉莲瓣纹碗、青瓷鸡首壶等器物,釉色莹润、造型生动,展现了当时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队员小王不禁感慨:“古人的匠心太令人震撼了,这些青瓷不仅是实用器物,更是精美的艺术品。”
在“诗仙遗韵——唐代至近代时期”展厅,团队成员开启了一场与“诗仙”李白的跨时空对话。展厅通过文字、图片、多媒体影像等多种形式,系统展示了李白与马鞍山的深厚渊源。从李白多次游历马鞍山写下《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等千古名句,到他晚年定居当涂、最终长眠于此,每一段故事都让队员们为之动容。在展厅中央的互动屏幕前,队员们纷纷驻足,点击查看李白在马鞍山创作的诗词原文及解读,有的队员还轻声诵读起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朗朗书声在展厅内回荡。“以前在课本里学习李白的诗,只觉得意境优美,今天来到他生活过的地方,才真正体会到诗句背后的情感与故事。”队员小王在参观后分享道,“马鞍山之所以被称为‘诗城’,不仅因为李白的诗句,更因为这份文化基因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
最后,团队来到“工业记忆——现代时期”展厅,感受马鞍山从传统农业城市向现代工业城市的转型历程。展厅内,马鞍山钢铁厂早期的炼钢炉模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机床设备、工人使用过的安全帽与工装等实物展品,搭配着老照片与影像资料,生动还原了马鞍山钢铁工业的发展壮大史。“上世纪50年代,马鞍山钢铁厂建成投产,开启了马鞍山工业化的进程,也为国家的钢铁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讲解员介绍道,“这些展品不仅是工业发展的见证,更承载着一代马鞍山人的奋斗精神。”队员们仔细观看每一件展品,不时交流着自己的感受,大家纷纷表示,从“诗城”到“钢城”,马鞍山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奋斗与创新,这种精神值得青年一代学习传承。
参观结束后,团队在博物馆会议室开展了交流分享会。队员们结合此次参观经历,畅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悟。“这次博物馆之行,让我对马鞍山的历史文化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团队队长小张说,“作为青年学子,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马鞍山的故事。”团队指导老师也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文化是最深层的软实力。希望大家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将所学所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用青春力量为地方文化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通讯员:张昌鹏)
- 上一条关于“返家乡,进校园”社会实践的调研报告2025-09-08 18:32:11
- 下一条返回列表2025-09-08 18:32:11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新闻稿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引导青年学子从地方历史文化中感悟精神力量、厚植家国情怀,近日,我们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马鞍山市博物馆,开展以“中华文化传承”为主题的文化探访活动,用脚步丈量城市记忆,用心灵对话千年文明。
清晨,团队成员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期待,走进马鞍山市博物馆。这座集文物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外观设计融合了江南园林的雅致与现代建筑的简约,刚踏入大厅,“山水诗城 文明马鞍山”的主题浮雕便吸引了众人目光,浮雕上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句镌刻其上,瞬间将大家带入“诗城”的文化意境中。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下,团队开启了此次沉浸式历史文化学习之旅。
活动首站,团队来到“文明曙光——史前至先秦时期”展厅。昏暗的灯光下,一件件历经数千年岁月洗礼的文物静静陈列:距今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红陶豆,造型古朴圆润,表面的纹路虽历经风化却依旧清晰,见证了早期先民的生活智慧;商周时期的青铜爵,纹饰精美、工艺精湛,爵身的饕餮纹不仅展现了古人的审美追求,更暗藏着当时的礼仪制度与宗教信仰。讲解员详细介绍道:“马鞍山地处长江下游,自古便是南北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带,这些文物正是不同文化在此碰撞、融合的实物见证。”队员们围在展柜前,或认真聆听讲解,或俯身观察文物细节,不时拿出笔记本记录关键信息,偶尔还会就文物的用途、年代等问题与讲解员交流,现场学习氛围浓厚。
随后,团队走进“吴头楚尾——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展厅,重点了解马鞍山在六朝时期的历史地位。展厅内,一组三国时期的兵器展品格外引人注目:锈迹斑斑的铁剑、保存完好的箭镞、造型独特的弩机,仿佛将大家带回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年代。“马鞍山在三国时期属于东吴疆域,是抵御曹魏的重要军事据点,这里出土的大量兵器,为研究当时的军事技术与战争形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讲解员的话语让队员们对马鞍山的历史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展厅内展出的六朝时期青瓷也让队员们惊叹不已,青釉莲瓣纹碗、青瓷鸡首壶等器物,釉色莹润、造型生动,展现了当时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队员小王不禁感慨:“古人的匠心太令人震撼了,这些青瓷不仅是实用器物,更是精美的艺术品。”
在“诗仙遗韵——唐代至近代时期”展厅,团队成员开启了一场与“诗仙”李白的跨时空对话。展厅通过文字、图片、多媒体影像等多种形式,系统展示了李白与马鞍山的深厚渊源。从李白多次游历马鞍山写下《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等千古名句,到他晚年定居当涂、最终长眠于此,每一段故事都让队员们为之动容。在展厅中央的互动屏幕前,队员们纷纷驻足,点击查看李白在马鞍山创作的诗词原文及解读,有的队员还轻声诵读起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朗朗书声在展厅内回荡。“以前在课本里学习李白的诗,只觉得意境优美,今天来到他生活过的地方,才真正体会到诗句背后的情感与故事。”队员小王在参观后分享道,“马鞍山之所以被称为‘诗城’,不仅因为李白的诗句,更因为这份文化基因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
最后,团队来到“工业记忆——现代时期”展厅,感受马鞍山从传统农业城市向现代工业城市的转型历程。展厅内,马鞍山钢铁厂早期的炼钢炉模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机床设备、工人使用过的安全帽与工装等实物展品,搭配着老照片与影像资料,生动还原了马鞍山钢铁工业的发展壮大史。“上世纪50年代,马鞍山钢铁厂建成投产,开启了马鞍山工业化的进程,也为国家的钢铁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讲解员介绍道,“这些展品不仅是工业发展的见证,更承载着一代马鞍山人的奋斗精神。”队员们仔细观看每一件展品,不时交流着自己的感受,大家纷纷表示,从“诗城”到“钢城”,马鞍山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奋斗与创新,这种精神值得青年一代学习传承。
参观结束后,团队在博物馆会议室开展了交流分享会。队员们结合此次参观经历,畅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悟。“这次博物馆之行,让我对马鞍山的历史文化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团队队长小张说,“作为青年学子,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马鞍山的故事。”团队指导老师也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文化是最深层的软实力。希望大家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将所学所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用青春力量为地方文化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通讯员:张昌鹏)
- 上一条关于“返家乡,进校园”社会实践的调研报告2025-09-08 18:32:11
- 下一条返回列表2025-09-08 18: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