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返家乡,进校园”社会实践的调研报告
摘要:为助力高三毕业生了解高校、合理规划升学选择,开展“返家乡,进校园——向高三毕业生介绍皖江工学院”社会实践。通过校园宣讲、问卷调查、交流访谈等形式,向高三学生及教师、家长传递皖江工学院的办学特色、专业优势、校园文化等内容,调研实践效果与反馈,分析活动对高三群体院校认知的影响,总结经验与不足,为后续高校招生宣传及实践活动优化提供参考,以实际行动搭建高校与高中衔接桥梁,服务学生升学需求 。
关键词:皖江工学院;招生宣传;返家乡;进校园;高三毕业生
指导老师:刘香
团队成员:陈仡尧
一、引言
在高考升学季,高三毕业生面临院校和专业选择的关键决策。皖江工学院作为一所具备鲜明特色与优势的高校,需加强与高中阶段学生的沟通,传递院校信息。“返家乡,进校园”社会实践,组织高校学子回到家乡高中,向学弟学妹介绍母校,既能发挥高校学生的桥梁作用,又能助力高三学生全面了解皖江工学院,合理规划未来。开展本次调研,旨在梳理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评估宣传效果,为优化高校招生宣传、深化校际衔接实践提供依据 。
二、调研方法
(一)校园宣讲
团队成员回到家乡所在的多所高中,举办“皖江工学院校园宣讲会”,通过互动问答等形式,介绍皖江工学院的历史沿革、学科专业、师资力量、校园生活、就业升学等内容。
(二)交流访谈
与高中班主任、高三学生代表进行一对一访谈。班主任从教育教学视角,谈对高校宣传活动的需求与建议;学生代表分享参与宣讲后的感受、疑问及升学考量变化,挖掘深层次信息 。
三、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一)宣讲内容设计
围绕皖江工学院核心亮点,构建宣讲框架:一是院校概况,介绍学校由河海大学与企业合作创办的背景,传承河海大学治水兴邦精神,扎根安徽服务地方的发展定位;二是专业优势,重点讲解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王牌专业,阐述专业建设成果(如水利工程学科的科研平台、师资团队 )、课程特色(实践教学占比、校企合作课程 )及就业方向(行业内知名企业合作就业情况 );三是校园生活,展示宿舍环境、食堂美食、社团活动(如水利创新社团、文艺社团赛事 )、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呈现丰富校园生态;四是升学与就业,分享学校考研率(重点专业考研录取数据 )、就业质量报告(就业地域分布、薪资水平 ),解读就业指导与帮扶政策 。
(二)活动推进过程
提前与高中学校沟通,确定宣讲时间与场地。宣讲时,以“学长学姐”身份拉近与高三学生距离,先通过趣味问答(如“猜皖江工学院特色建筑” )活跃气氛,再按内容框架逐步讲解,穿插自身在校学习生活案例(如参与水利项目实践、社团竞赛获奖经历 )。讲解后设置互动环节,解答学生关于专业报考、校园生活、志愿填报等疑问,收集联系方式以便后续答疑 。
四、实践效果与反馈分析
(一)学生认知变化
宣讲前,学生对皖江工学院有初步了解,宣讲后,学生能准确说出学校 3 个及以上特色专业,学生了解学校就业与升学优势,学生反馈“对皖江工学院兴趣提升”,认为学校专业实力、校园氛围值得关注 。
(二)学生需求与建议
学生提问集中在:一是报考细节,如“皖江工学院在本省的录取分数线及位次变化”“不同专业选科要求”;二是专业学习,如“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课程怎么开展”“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企业有哪些”;三是校园发展,如“学校考研自习室资源是否充足”“社团活动对学业影响大吗” ,以及“历年录取数据详细分析”“不同分数段报考建议”等报考指导内容 。 Your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三)教师与家长反馈
高中班主任认可活动价值,认为“高校学生回校宣讲,贴近学生视角,比官方宣传更易接受,能补充升学指导资源”,建议“定期开展,覆盖更多高三班级,提前与高中协同设计宣讲内容,聚焦学生实际需求” 。家长关注“学校就业质量、学费标准、生活成本”,希望增加“毕业生就业去向案例(如进入国企、知名企业的具体情况 )”“奖助学金政策详解”等内容,帮助评估教育投入与回报 。
五、问题与优化方向
(一)存在问题
1. 信息覆盖局限性:部分高三学生因备考紧张未参与宣讲,且宣讲仅覆盖家乡部分高中,未能触达更多目标群体;线上宣传补充不足,后续答疑依赖个人沟通,效率较低 。
2. 内容针对性不足:对不同选科组合、分数段学生的报考建议不够细化,未充分结合高中所在地区高考政策(如安徽高考志愿填报规则 )进行定制化讲解,部分学生反馈“听着心动,但不知自己能否报考、怎么报考”
(二)优化建议
1. 拓宽宣传渠道:与高中合作,将宣讲内容制作成“皖江工学院招生宣传包”(含PPT、视频、报考手册 ),上传至高中校园网、班级群;利用短视频平台(如抖音、B站 )发布宣讲精华片段、学生在校生活记录,扩大信息触达范围;搭建线上答疑平台(如QQ群、小程序 ),集中解答共性问题 。
2. 深化内容定制:提前调研高中所在地区高考特点(如安徽的分数构成、志愿设置 )、学生选科情况,针对性调整宣讲内容。分“高分段冲刺建议”“中分段稳妥报考”“低分段保底选择”等模块,结合皖江工学院历年录取数据,为不同分数表现学生提供报考策略;联合学校招生办,梳理“专业选科要求速查表”“分地区报考指南”,增强实用性 。
六、结语
“返家乡,进校园——向高三毕业生介绍皖江工学院”社会实践,为高校与高三群体搭建了直接沟通桥梁,在传递院校信息、助力学生升学决策上初见成效。但也暴露出宣传覆盖窄、内容针对性弱等问题。后续需通过拓宽宣传渠道、深化内容定制,持续优化实践模式,让皖江工学院的优势与特色更好触达高三学生,助力更多学生合理选择院校专业,同时为高校招生宣传积累经验,促进校际协同育人,以实践行动服务学生发展与高校建设双向需求 。
- 上一条青力皖南星火,挺膺绩溪新篇2025-09-08 18:23:41
- 下一条返回列表2025-09-08 18:23:41
关于“返家乡,进校园”社会实践的调研报告
摘要:为助力高三毕业生了解高校、合理规划升学选择,开展“返家乡,进校园——向高三毕业生介绍皖江工学院”社会实践。通过校园宣讲、问卷调查、交流访谈等形式,向高三学生及教师、家长传递皖江工学院的办学特色、专业优势、校园文化等内容,调研实践效果与反馈,分析活动对高三群体院校认知的影响,总结经验与不足,为后续高校招生宣传及实践活动优化提供参考,以实际行动搭建高校与高中衔接桥梁,服务学生升学需求 。
关键词:皖江工学院;招生宣传;返家乡;进校园;高三毕业生
指导老师:刘香
团队成员:陈仡尧
一、引言
在高考升学季,高三毕业生面临院校和专业选择的关键决策。皖江工学院作为一所具备鲜明特色与优势的高校,需加强与高中阶段学生的沟通,传递院校信息。“返家乡,进校园”社会实践,组织高校学子回到家乡高中,向学弟学妹介绍母校,既能发挥高校学生的桥梁作用,又能助力高三学生全面了解皖江工学院,合理规划未来。开展本次调研,旨在梳理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评估宣传效果,为优化高校招生宣传、深化校际衔接实践提供依据 。
二、调研方法
(一)校园宣讲
团队成员回到家乡所在的多所高中,举办“皖江工学院校园宣讲会”,通过互动问答等形式,介绍皖江工学院的历史沿革、学科专业、师资力量、校园生活、就业升学等内容。
(二)交流访谈
与高中班主任、高三学生代表进行一对一访谈。班主任从教育教学视角,谈对高校宣传活动的需求与建议;学生代表分享参与宣讲后的感受、疑问及升学考量变化,挖掘深层次信息 。
三、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一)宣讲内容设计
围绕皖江工学院核心亮点,构建宣讲框架:一是院校概况,介绍学校由河海大学与企业合作创办的背景,传承河海大学治水兴邦精神,扎根安徽服务地方的发展定位;二是专业优势,重点讲解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王牌专业,阐述专业建设成果(如水利工程学科的科研平台、师资团队 )、课程特色(实践教学占比、校企合作课程 )及就业方向(行业内知名企业合作就业情况 );三是校园生活,展示宿舍环境、食堂美食、社团活动(如水利创新社团、文艺社团赛事 )、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呈现丰富校园生态;四是升学与就业,分享学校考研率(重点专业考研录取数据 )、就业质量报告(就业地域分布、薪资水平 ),解读就业指导与帮扶政策 。
(二)活动推进过程
提前与高中学校沟通,确定宣讲时间与场地。宣讲时,以“学长学姐”身份拉近与高三学生距离,先通过趣味问答(如“猜皖江工学院特色建筑” )活跃气氛,再按内容框架逐步讲解,穿插自身在校学习生活案例(如参与水利项目实践、社团竞赛获奖经历 )。讲解后设置互动环节,解答学生关于专业报考、校园生活、志愿填报等疑问,收集联系方式以便后续答疑 。
四、实践效果与反馈分析
(一)学生认知变化
宣讲前,学生对皖江工学院有初步了解,宣讲后,学生能准确说出学校 3 个及以上特色专业,学生了解学校就业与升学优势,学生反馈“对皖江工学院兴趣提升”,认为学校专业实力、校园氛围值得关注 。
(二)学生需求与建议
学生提问集中在:一是报考细节,如“皖江工学院在本省的录取分数线及位次变化”“不同专业选科要求”;二是专业学习,如“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课程怎么开展”“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企业有哪些”;三是校园发展,如“学校考研自习室资源是否充足”“社团活动对学业影响大吗” ,以及“历年录取数据详细分析”“不同分数段报考建议”等报考指导内容 。 Your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三)教师与家长反馈
高中班主任认可活动价值,认为“高校学生回校宣讲,贴近学生视角,比官方宣传更易接受,能补充升学指导资源”,建议“定期开展,覆盖更多高三班级,提前与高中协同设计宣讲内容,聚焦学生实际需求” 。家长关注“学校就业质量、学费标准、生活成本”,希望增加“毕业生就业去向案例(如进入国企、知名企业的具体情况 )”“奖助学金政策详解”等内容,帮助评估教育投入与回报 。
五、问题与优化方向
(一)存在问题
1. 信息覆盖局限性:部分高三学生因备考紧张未参与宣讲,且宣讲仅覆盖家乡部分高中,未能触达更多目标群体;线上宣传补充不足,后续答疑依赖个人沟通,效率较低 。
2. 内容针对性不足:对不同选科组合、分数段学生的报考建议不够细化,未充分结合高中所在地区高考政策(如安徽高考志愿填报规则 )进行定制化讲解,部分学生反馈“听着心动,但不知自己能否报考、怎么报考”
(二)优化建议
1. 拓宽宣传渠道:与高中合作,将宣讲内容制作成“皖江工学院招生宣传包”(含PPT、视频、报考手册 ),上传至高中校园网、班级群;利用短视频平台(如抖音、B站 )发布宣讲精华片段、学生在校生活记录,扩大信息触达范围;搭建线上答疑平台(如QQ群、小程序 ),集中解答共性问题 。
2. 深化内容定制:提前调研高中所在地区高考特点(如安徽的分数构成、志愿设置 )、学生选科情况,针对性调整宣讲内容。分“高分段冲刺建议”“中分段稳妥报考”“低分段保底选择”等模块,结合皖江工学院历年录取数据,为不同分数表现学生提供报考策略;联合学校招生办,梳理“专业选科要求速查表”“分地区报考指南”,增强实用性 。
六、结语
“返家乡,进校园——向高三毕业生介绍皖江工学院”社会实践,为高校与高三群体搭建了直接沟通桥梁,在传递院校信息、助力学生升学决策上初见成效。但也暴露出宣传覆盖窄、内容针对性弱等问题。后续需通过拓宽宣传渠道、深化内容定制,持续优化实践模式,让皖江工学院的优势与特色更好触达高三学生,助力更多学生合理选择院校专业,同时为高校招生宣传积累经验,促进校际协同育人,以实践行动服务学生发展与高校建设双向需求 。
- 上一条青力皖南星火,挺膺绩溪新篇2025-09-08 18:23:41
- 下一条返回列表2025-09-08 18: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