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部设置 > 机械工程学院 > 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

首页 > 院部设置 > 机械工程学院 > 学生活动

淮南大通区胡拐村:帮扶 “绣” 出振兴景 村民笑迎幸福来

  2025-09-10 15:46:16    
淮南大通区胡拐村:帮扶 “绣” 出振兴景 村民笑迎幸福来

 

7月上旬,在淮南市大通区孔店乡胡拐村,村民王秀兰站在自家新装的院门前,手指不远处连片的草莓大棚,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这张灿烂笑脸的背后,是市农业农村局 2017-2020 年定点帮扶胡拐村,助力该村脱贫摘帽、蝶变新生的生动实践。我们于2025年7月14号来到了淮南大通区胡拐村,了解这里的发展。

一、从 “贫困洼地” 到 “小康新村” 的蝶变

时间回溯至多年前,胡拐村还是孔店乡五个贫困村中的典型代表。彼时,该村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长期深陷 “经济洼地” 难以突破。2014 年建档立卡数据显示,全村 73 户 149 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缺劳力、因病致贫、因残致贫成为压在村民肩上的 “三座大山”,脱贫任务艰巨。

2017 年,市农业农村局正式接过胡拐村定点帮扶的重任。帮扶工作启动后,该局始终以 “村出列、户脱贫” 为核心目标,摒弃 “大水漫灌” 式帮扶,转而用足 “绣花功夫” 推进精准施策,从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完善、民生保障等多个维度发力,全力奏响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序曲。

经过三年多的深耕细作,胡拐村的脱贫攻坚工作结出累累硕果。截至 2020 年底,该村不仅实现 41 户 84 人贫困人口动态清零,顺利达成整村脱贫出列目标,村集体经济收入更是实现跨越式增长 —— 从 2016 年的 0.8 万元飙升至 30 万元,增幅高达 36.5 倍。如今的胡拐村,道路平坦宽阔,产业生机盎然,村民生活富足,用实实在在的变化,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脱贫攻坚 “胡拐答卷”。

   二、民生保障织密 “安全网”:从 “愁眉苦

不是健康扶贫政策兜底,俺老伴这病恐怕还得拖着!”72 岁的胡多福提起如今的生活,眼眶泛红却难掩感激。作为胡拐村的贫困户,他曾因老伴的慢性疾病整日愁眉不展 —— 过去,光是想到高昂的医疗费,老伴就总把 “忍忍就好” 挂在嘴边,病情反复却迟迟不愿就医。

转机始于帮扶工作的深入推进。市农业农村局将健康扶贫作为重中之重,第一时间为胡多福一家落实健康脱贫 “351”“180” 政策,累计发放 “351” 兜底保障金近 2 万元,彻底打消了他们的就医顾虑。不仅如此,全村 41 户贫困户均免缴新农合费用,家庭医生签约履约率、年度体检覆盖率双双实现 100%。“现在去医院花不了几个钱,医生还隔三差五上门随访,心里别提多踏实了!” 胡多福的这番话,正是村里所有贫困群众的共同心声。

健康有了保障,住房、教育、就业等民生 “愁心事” 也接连得到解决。在住房安全方面,帮扶团队逐户排查,完成全村 41 户贫困户房屋安全鉴定,对 12 户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房实施新建或维修改造,让村民彻底告别 “漏雨房”,住上 “安心屋”。同时,156 座卫生厕所的同步改造,也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教育扶贫则为贫困家庭的孩子点亮了希望。帮扶人员动态跟踪贫困家庭在校生情况,精准落实教育补助政策:为 4 名学生办理 “雨露计划” 资助,为 1 名本专科生申请专项补助,从根本上杜绝 “因学致贫”“因贫失学” 的情况。“孩子能安心读书,俺们再苦再累也值!” 一位受助学生家长的话,道出了无数贫困家庭的期盼。

就业增收更是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帮扶团队搭建务工信息平台,帮助 3 名村民走出乡村、外出就业;依托村内扶贫产业园,开发 10 个就近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 “顾家、挣钱两不误”;此外,还针对性开发垃圾清理、光伏维护等公益性岗位 36 个,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超 3000 元。“以前为了挣钱,得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通过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的村民胡传军,说起如今的生活满是干劲。

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更让胡拐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借助 “一事一议” 政策及扶贫资金,村里完成 7114 米村组主干道硬化,昔日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平坦整洁的水泥路;40 盏路灯点亮乡村夜晚,1500 余棵绿植点缀村落,让村子既 “亮堂” 又 “靓丽”。2018 年底,农村安全饮水工建成投用,水质 100% 达标,村民们彻底告别了 “挑水喝” 的日子。更让村民欣喜的是,108 平方米的标准化村卫生室、500 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藏书 3000 余册的农家书屋相继建成 —— 看病有了新去处,休闲有了好场所,学习有了新空间。“以前晚上出门黑灯瞎火的,现在路灯亮得很,饭后还能去广场跳广场舞,这日子跟城里比也差不了啥!” 村民李桂兰笑着说道,话语里满是对如今生活的满足与喜悦。

三、产业培育激活 “造血机”:从 “靠天吃饭” 到 “多元增收”

“以前种粮不挣钱,现在种草莓、莲藕,收入翻几番!” 胡拐村村民胡良文的感慨,是该村在市农业农村局帮扶下,打破传统种植、发展 “特色产业 + 多元业态” 的生动写照。

帮扶团队先从特色种养破局:发放 8.69 万元补贴助 25 户贫困户发展种养,建 40 亩草莓、30 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推动优质粮占比超 90%。2020 年,该村特色种植达 850 亩(占耕地 30%),600 亩莲藕与 250 亩草莓、蔬菜成核心产业。

光伏产业带来 “阳光收益”:2016 年底建成 66 千瓦光伏电站,2019 年、2020 年户均收益分别达 4225 元、3620 元。团队还提取光伏资金设公益性岗位,实现 “分红 + 务工” 双重增收,贫困户胡夕平称其为 “摇钱树”。

电商与品牌建设解决销售难题:帮莲藕获绿色食品认证,2020 年疫情期间,通过 “微信推广 + 单位倡议” 半月售草莓 1020 箱(4 万余元),种植户胡传宝不再愁 “好货烂地里”。

集体经济壮大改写 “空壳村” 历史:投入 221 万元建 130 亩扶贫产业园,以 “村委会 + 产业园 + 贫困户” 模式,2020 年获租金 18 万元,带动 13 户增收;参与渔光互补项目年分红 7.5 万元,租赁闲置资产年增收 4.5 万元。当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破 30 万元,为乡村振兴奠基。

四、机制创新筑牢 “攻坚墙”:从 “短期帮扶” 到 “长效发展”

“帮扶要建长效机制,确保脱贫且持续发展。”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三年间,该局以责任、精准、党建为抓手:成立领导小组,定计划、解33个实际问题,22名干部结对27户贫困户,年访超12次,投10余万元慰问;精准识别41户84人,建“一户一档”;助村加强两委建设,发展党员,完善制度,疫情时保就业、促复产。下一步,该局将落实“四个不摘”,监测防返贫,建强队伍,扩产业园、推产业深加工,助胡拐村从脱贫迈向振兴。

淮南大通区胡拐村:帮扶 “绣” 出振兴景 村民笑迎幸福来

  2025-09-10 15:46:16
淮南大通区胡拐村:帮扶 “绣” 出振兴景 村民笑迎幸福来

 

7月上旬,在淮南市大通区孔店乡胡拐村,村民王秀兰站在自家新装的院门前,手指不远处连片的草莓大棚,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这张灿烂笑脸的背后,是市农业农村局 2017-2020 年定点帮扶胡拐村,助力该村脱贫摘帽、蝶变新生的生动实践。我们于2025年7月14号来到了淮南大通区胡拐村,了解这里的发展。

一、从 “贫困洼地” 到 “小康新村” 的蝶变

时间回溯至多年前,胡拐村还是孔店乡五个贫困村中的典型代表。彼时,该村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长期深陷 “经济洼地” 难以突破。2014 年建档立卡数据显示,全村 73 户 149 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缺劳力、因病致贫、因残致贫成为压在村民肩上的 “三座大山”,脱贫任务艰巨。

2017 年,市农业农村局正式接过胡拐村定点帮扶的重任。帮扶工作启动后,该局始终以 “村出列、户脱贫” 为核心目标,摒弃 “大水漫灌” 式帮扶,转而用足 “绣花功夫” 推进精准施策,从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完善、民生保障等多个维度发力,全力奏响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序曲。

经过三年多的深耕细作,胡拐村的脱贫攻坚工作结出累累硕果。截至 2020 年底,该村不仅实现 41 户 84 人贫困人口动态清零,顺利达成整村脱贫出列目标,村集体经济收入更是实现跨越式增长 —— 从 2016 年的 0.8 万元飙升至 30 万元,增幅高达 36.5 倍。如今的胡拐村,道路平坦宽阔,产业生机盎然,村民生活富足,用实实在在的变化,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脱贫攻坚 “胡拐答卷”。

   二、民生保障织密 “安全网”:从 “愁眉苦

不是健康扶贫政策兜底,俺老伴这病恐怕还得拖着!”72 岁的胡多福提起如今的生活,眼眶泛红却难掩感激。作为胡拐村的贫困户,他曾因老伴的慢性疾病整日愁眉不展 —— 过去,光是想到高昂的医疗费,老伴就总把 “忍忍就好” 挂在嘴边,病情反复却迟迟不愿就医。

转机始于帮扶工作的深入推进。市农业农村局将健康扶贫作为重中之重,第一时间为胡多福一家落实健康脱贫 “351”“180” 政策,累计发放 “351” 兜底保障金近 2 万元,彻底打消了他们的就医顾虑。不仅如此,全村 41 户贫困户均免缴新农合费用,家庭医生签约履约率、年度体检覆盖率双双实现 100%。“现在去医院花不了几个钱,医生还隔三差五上门随访,心里别提多踏实了!” 胡多福的这番话,正是村里所有贫困群众的共同心声。

健康有了保障,住房、教育、就业等民生 “愁心事” 也接连得到解决。在住房安全方面,帮扶团队逐户排查,完成全村 41 户贫困户房屋安全鉴定,对 12 户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房实施新建或维修改造,让村民彻底告别 “漏雨房”,住上 “安心屋”。同时,156 座卫生厕所的同步改造,也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教育扶贫则为贫困家庭的孩子点亮了希望。帮扶人员动态跟踪贫困家庭在校生情况,精准落实教育补助政策:为 4 名学生办理 “雨露计划” 资助,为 1 名本专科生申请专项补助,从根本上杜绝 “因学致贫”“因贫失学” 的情况。“孩子能安心读书,俺们再苦再累也值!” 一位受助学生家长的话,道出了无数贫困家庭的期盼。

就业增收更是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帮扶团队搭建务工信息平台,帮助 3 名村民走出乡村、外出就业;依托村内扶贫产业园,开发 10 个就近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 “顾家、挣钱两不误”;此外,还针对性开发垃圾清理、光伏维护等公益性岗位 36 个,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超 3000 元。“以前为了挣钱,得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通过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的村民胡传军,说起如今的生活满是干劲。

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更让胡拐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借助 “一事一议” 政策及扶贫资金,村里完成 7114 米村组主干道硬化,昔日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平坦整洁的水泥路;40 盏路灯点亮乡村夜晚,1500 余棵绿植点缀村落,让村子既 “亮堂” 又 “靓丽”。2018 年底,农村安全饮水工建成投用,水质 100% 达标,村民们彻底告别了 “挑水喝” 的日子。更让村民欣喜的是,108 平方米的标准化村卫生室、500 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藏书 3000 余册的农家书屋相继建成 —— 看病有了新去处,休闲有了好场所,学习有了新空间。“以前晚上出门黑灯瞎火的,现在路灯亮得很,饭后还能去广场跳广场舞,这日子跟城里比也差不了啥!” 村民李桂兰笑着说道,话语里满是对如今生活的满足与喜悦。

三、产业培育激活 “造血机”:从 “靠天吃饭” 到 “多元增收”

“以前种粮不挣钱,现在种草莓、莲藕,收入翻几番!” 胡拐村村民胡良文的感慨,是该村在市农业农村局帮扶下,打破传统种植、发展 “特色产业 + 多元业态” 的生动写照。

帮扶团队先从特色种养破局:发放 8.69 万元补贴助 25 户贫困户发展种养,建 40 亩草莓、30 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推动优质粮占比超 90%。2020 年,该村特色种植达 850 亩(占耕地 30%),600 亩莲藕与 250 亩草莓、蔬菜成核心产业。

光伏产业带来 “阳光收益”:2016 年底建成 66 千瓦光伏电站,2019 年、2020 年户均收益分别达 4225 元、3620 元。团队还提取光伏资金设公益性岗位,实现 “分红 + 务工” 双重增收,贫困户胡夕平称其为 “摇钱树”。

电商与品牌建设解决销售难题:帮莲藕获绿色食品认证,2020 年疫情期间,通过 “微信推广 + 单位倡议” 半月售草莓 1020 箱(4 万余元),种植户胡传宝不再愁 “好货烂地里”。

集体经济壮大改写 “空壳村” 历史:投入 221 万元建 130 亩扶贫产业园,以 “村委会 + 产业园 + 贫困户” 模式,2020 年获租金 18 万元,带动 13 户增收;参与渔光互补项目年分红 7.5 万元,租赁闲置资产年增收 4.5 万元。当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破 30 万元,为乡村振兴奠基。

四、机制创新筑牢 “攻坚墙”:从 “短期帮扶” 到 “长效发展”

“帮扶要建长效机制,确保脱贫且持续发展。”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三年间,该局以责任、精准、党建为抓手:成立领导小组,定计划、解33个实际问题,22名干部结对27户贫困户,年访超12次,投10余万元慰问;精准识别41户84人,建“一户一档”;助村加强两委建设,发展党员,完善制度,疫情时保就业、促复产。下一步,该局将落实“四个不摘”,监测防返贫,建强队伍,扩产业园、推产业深加工,助胡拐村从脱贫迈向振兴。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QQ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