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部设置 > 机械工程学院 > 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

首页 > 院部设置 > 机械工程学院 > 学生活动

青力环保,共筑永续之城 低碳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2025-09-10 15:15:00    
青力环保,共筑永续之城

 

低碳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六月十六,蝉鸣在树荫里此起彼伏,仿佛要把整个季节的活力都倾泻出来。为深入了解城市发展脉络,感受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果,我们皖江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秉持低碳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走进马鞍山城市规划馆,通过沉浸式参观、互动式体验与专题式讲解,探寻这座“钢城”从工业重镇到生态宜居城市的转型密码,在实践中深化对城市规划与高质量发展的认知。

一、馆内参观:多展区展示城市变迁与未来

(一)历史沿革展区:见证从工业重镇到多元发展

馆内设置“城市概况”“历史沿革”“规划展望”“互动体验”四大核心展区,通过图文展板、数字沙盘、全息投影等多元形式,全方位呈现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们首先走进“历史沿革”展区,泛黄的老照片、复刻的工业设备模型与动态历史时间轴,生动还原了马鞍山依托钢铁工业兴起的历程——从1956年建市时的“一钢独大”,到如今形成“先进制造、生态文旅、现代物流”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城市发展的厚重底蕴。

(二)城市概况展区:数字沙盘展示“一江两岸”布局

 在“城市概况”展区,1:1200的马鞍山全域数字沙盘成为焦点。随着灯光亮起,长江岸线、交通路网、产业园区、生态湿地等城市元素逐一呈现,讲解员结合沙盘详细介绍了“一江两岸、拥江发展”的空间布局:东部以主城区为核心,强化现代服务业与科技创新功能;西部依托郑蒲港新区,打造临港产业高地;南部聚焦生态保护,建设滨江文旅示范区。“原来马鞍山不仅有钢铁,还有这么多生态资源!”实践团成员徐同学指着沙盘上的采石矶国家森林公园说道,展区内展示的“长江大保护”成果数据更让大家印象深刻——截至2024年,马鞍山长江岸线生态修复面积超200公顷,PM2.5浓度较2018年下降35%,“钢城”与“绿城”的融合发展图景跃然眼前。

(三)规划展望展区:VR体验未来城市,感受“民生温度”

最让成员们感兴趣的是“规划展望”展区的“未来城市体验舱”。戴上VR设备,大家“穿越”到2035年的马鞍山:智能通勤车在立体交通网中穿梭,光伏建筑与绿色植被相映成趣,社区智慧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便民服务,长江文化博物馆里游客通过AR技术与历史对话。“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未来不再遥远,也让我明白城市规划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实践团成员赵同学在体验后分享道。此外,展区内的“市民规划师”互动平台还展示了普通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案例,从老旧小区改造方案征集到公园设施优化建议,让成员们了解到城市发展的“民生温度”。

二、交流分享:青年与城市共成长的思考

 参观尾声,我们围绕“青年与城市共成长”展开交流。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马鞍山在规划中注重“产城融合”与“青年友好”,通过建设人才公寓、打造青年创业园、优化公共服务配套,吸引更多年轻人扎根。我们结合专业所学,就“城市低碳转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话题提出思考,现场交流氛围热烈。“这次参观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马鞍山的发展成就,更让我们意识到青年可以为城市规划贡献力量。”我们纷纷感慨,都决定后续将把此次参观收获整理成调研报告,为城市发展提出青年视角的建议。

三、馆外实践:除草公益行动,践行服务城市理念

若说馆内参观是“读懂城市”的思想洗礼,馆外的除草公益行动则是“服务城市”的实践延伸。规划馆外的空地是展示城市生态形象的重要窗口,夏季雨水充沛导致杂草疯长,不仅影响景观整洁,还可能挤占原生植被生长空间。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迅速切换“志愿模式”,手持镰刀、锄头、垃圾袋等工具,分工协作开展除草作业。

 面对根系发达的杂草,成员们弯腰发力,先用锄头松动土壤,再徒手将杂草连根拔起;对于靠近步道的杂草,大家则小心翼翼用镰刀修剪,避免损伤草坪植被;拔下的杂草被统一装入垃圾袋,确保清理后场地整洁。“刚才在规划馆里看到马鞍山花了这么多心思修复生态,现在能亲手为城市绿化出份力,感觉特别有意义。”实践团成员康同学一边擦汗,一边将装满杂草的垃圾袋扛到指定回收点

四、活动意义:种下“知行合一”种子,助力高质量发展

从“看规划”到“做实事”,我校“三下乡”实践团以“认知+实践”的模式,让青年学子在感受城市发展成就的同时,更主动地成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此次活动不仅擦亮了马鞍山的生态底色,更在实践团成员心中种下了“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种子,为后续开展社会实践、助力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编辑:王雅琪、徐夙怡

 

青力环保,共筑永续之城 低碳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2025-09-10 15:15:00
青力环保,共筑永续之城

 

低碳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六月十六,蝉鸣在树荫里此起彼伏,仿佛要把整个季节的活力都倾泻出来。为深入了解城市发展脉络,感受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果,我们皖江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秉持低碳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走进马鞍山城市规划馆,通过沉浸式参观、互动式体验与专题式讲解,探寻这座“钢城”从工业重镇到生态宜居城市的转型密码,在实践中深化对城市规划与高质量发展的认知。

一、馆内参观:多展区展示城市变迁与未来

(一)历史沿革展区:见证从工业重镇到多元发展

馆内设置“城市概况”“历史沿革”“规划展望”“互动体验”四大核心展区,通过图文展板、数字沙盘、全息投影等多元形式,全方位呈现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们首先走进“历史沿革”展区,泛黄的老照片、复刻的工业设备模型与动态历史时间轴,生动还原了马鞍山依托钢铁工业兴起的历程——从1956年建市时的“一钢独大”,到如今形成“先进制造、生态文旅、现代物流”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城市发展的厚重底蕴。

(二)城市概况展区:数字沙盘展示“一江两岸”布局

 在“城市概况”展区,1:1200的马鞍山全域数字沙盘成为焦点。随着灯光亮起,长江岸线、交通路网、产业园区、生态湿地等城市元素逐一呈现,讲解员结合沙盘详细介绍了“一江两岸、拥江发展”的空间布局:东部以主城区为核心,强化现代服务业与科技创新功能;西部依托郑蒲港新区,打造临港产业高地;南部聚焦生态保护,建设滨江文旅示范区。“原来马鞍山不仅有钢铁,还有这么多生态资源!”实践团成员徐同学指着沙盘上的采石矶国家森林公园说道,展区内展示的“长江大保护”成果数据更让大家印象深刻——截至2024年,马鞍山长江岸线生态修复面积超200公顷,PM2.5浓度较2018年下降35%,“钢城”与“绿城”的融合发展图景跃然眼前。

(三)规划展望展区:VR体验未来城市,感受“民生温度”

最让成员们感兴趣的是“规划展望”展区的“未来城市体验舱”。戴上VR设备,大家“穿越”到2035年的马鞍山:智能通勤车在立体交通网中穿梭,光伏建筑与绿色植被相映成趣,社区智慧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便民服务,长江文化博物馆里游客通过AR技术与历史对话。“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未来不再遥远,也让我明白城市规划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实践团成员赵同学在体验后分享道。此外,展区内的“市民规划师”互动平台还展示了普通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案例,从老旧小区改造方案征集到公园设施优化建议,让成员们了解到城市发展的“民生温度”。

二、交流分享:青年与城市共成长的思考

 参观尾声,我们围绕“青年与城市共成长”展开交流。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马鞍山在规划中注重“产城融合”与“青年友好”,通过建设人才公寓、打造青年创业园、优化公共服务配套,吸引更多年轻人扎根。我们结合专业所学,就“城市低碳转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话题提出思考,现场交流氛围热烈。“这次参观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马鞍山的发展成就,更让我们意识到青年可以为城市规划贡献力量。”我们纷纷感慨,都决定后续将把此次参观收获整理成调研报告,为城市发展提出青年视角的建议。

三、馆外实践:除草公益行动,践行服务城市理念

若说馆内参观是“读懂城市”的思想洗礼,馆外的除草公益行动则是“服务城市”的实践延伸。规划馆外的空地是展示城市生态形象的重要窗口,夏季雨水充沛导致杂草疯长,不仅影响景观整洁,还可能挤占原生植被生长空间。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迅速切换“志愿模式”,手持镰刀、锄头、垃圾袋等工具,分工协作开展除草作业。

 面对根系发达的杂草,成员们弯腰发力,先用锄头松动土壤,再徒手将杂草连根拔起;对于靠近步道的杂草,大家则小心翼翼用镰刀修剪,避免损伤草坪植被;拔下的杂草被统一装入垃圾袋,确保清理后场地整洁。“刚才在规划馆里看到马鞍山花了这么多心思修复生态,现在能亲手为城市绿化出份力,感觉特别有意义。”实践团成员康同学一边擦汗,一边将装满杂草的垃圾袋扛到指定回收点

四、活动意义:种下“知行合一”种子,助力高质量发展

从“看规划”到“做实事”,我校“三下乡”实践团以“认知+实践”的模式,让青年学子在感受城市发展成就的同时,更主动地成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此次活动不仅擦亮了马鞍山的生态底色,更在实践团成员心中种下了“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种子,为后续开展社会实践、助力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编辑:王雅琪、徐夙怡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QQ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