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晚霞
盛夏六月,暖意涌动。皖江工学院“青春伴夕阳”实践团的11名青年学子,带着精心准备的服务项目与满腔热忱,走进马鞍山市姥桥镇敬老院,启动以“青春赋能晚霞”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期1天的时间里,学子们围绕健康守护、智能助老、精神陪伴三大核心,为院内五十多位老人提供精准化、暖心化服务,用青春活力为敬老院的日常注入新色彩,让“夕阳红”与“青春绿”碰撞出温暖火花。
提前对接调研,定制“一院一策”服务方案
“敬老院的老人居住集中,但个体需求差异大,不能用‘统一模板’开展服务。”实践团出发前,团长薛同学便带领团队与姥桥镇敬老院负责人进行了多次线上沟通,详细了解院内老人的年龄结构、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及日常需求。
抵达敬老院后,实践团第一时间与院长、护理员座谈,并分组走进老人房间,用拉家常的方式完成“一对一需求调研”。调研发现,院内老人平均年龄78岁,其中45%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30%老人因视力、听力退化,对智能手机操作“望而却步”,还有部分独居老人因子女探望频次少,日常缺乏情感交流。“李爷爷喜欢下棋,但总找不到对手;张奶奶想给外地孙女发照片,却不知道怎么保存图片;王奶奶腿不好,很久没好好晒过太阳、逛过院子了。”这些细节被实践团成员一一记录在“需求清单”上,最终量身定制出“健康义诊+智能课堂+陪伴互动+环境改造”的专属服务方案,确保每项服务都精准对接老人需求。
智能助老课堂,帮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大家看,打开微信后,点击这个绿色的‘+’号,再选‘视频通话’,找到子女的名字,就能看见他们啦!”姥桥镇敬老院的活动室里,实践团成员曹同学拿着智能手机,手把手教老人们操作视频通话功能。台下,20余名老人端坐在椅子上,有的戴着老花镜,有的拿着笔记本记录步骤,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举手提问,课堂氛围格外热闹。
“我终于学会用手机给孙子发照片了!之前他总说想看看我住的地方,现在我能拍院子里的花给他看了!”68岁的张奶奶兴奋地向实践团成员展示自己发送的照片,脸上满是笑容。此外,实践团还特别加入“防诈骗科普”环节,通过“冒充子女借钱”“虚假保健品推销”等真实案例,提醒老人们不要轻易相信陌生电话、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保护好个人财产安全。截至活动结束,“智能助老课堂”累计开课6期,覆盖老人四十人次,80%的老人掌握了智能手机基础操作,切实解决了老人们的“用机难题”。
陪伴互动暖心,用青春点亮“晚年时光”
针对院内独居、失独老人,实践团开展了“一对一结对陪伴”活动。实践团成员孙同学与83岁的王奶奶结成对子后,陪王奶奶聊天、读报纸。“王奶奶喜欢聊她年轻时当老师的经历,每次说起学生们的事,眼睛都特别亮。”
长效机制续航,让关爱服务“不落幕”
6月27日,皖江工学院“三下乡”关爱老人活动接近尾声。在总结座谈会上,实践团向姥桥镇敬老院移交了《老人健康跟踪档案》《智能助老操作手册》,并与敬老院签订“长期志愿服务协议”——未来,实践团将定期组织在校学子通过线上视频回访、节假日线下服务等方式,持续关注老人的健康与生活需求;同时,实践团还会联动当地社区志愿者,共同开展“季度主题活动”,让关爱服务常态化、长效化。
“这次‘三下乡’不是‘一次性服务’,而是我们与敬老院的‘长期约定’。”实践团团长薛同学表示,团队还计划将此次活动的经验整理成《敬老院关爱服务指南》,供更多高校“三下乡”团队参考,让青春助老的力量辐射更广。
姥桥镇敬老院院长对实践团的服务给予高度认可:“这些大学生不仅给老人们带来了健康和欢乐,更用真诚和耐心温暖了老人们的心。他们的到来,让敬老院变得更有活力,也为我们的养老服务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青春与晚霞交相辉映,温暖与陪伴双向奔赴。此次皖江工学院“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为姥桥镇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了实实在在的关怀,更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践行了社会责任,读懂了“敬老、爱老、助老”的深刻含义。(通讯员:薛志)
- 上一条青春赋能皖中乡野! 一 一 一 皖江工学院学生“三下乡” 蝉鸣催夏日,青春赴乡2025-09-08 19:11:37
- 下一条返回列表2025-09-08 19:11:37
青春赋能晚霞
盛夏六月,暖意涌动。皖江工学院“青春伴夕阳”实践团的11名青年学子,带着精心准备的服务项目与满腔热忱,走进马鞍山市姥桥镇敬老院,启动以“青春赋能晚霞”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期1天的时间里,学子们围绕健康守护、智能助老、精神陪伴三大核心,为院内五十多位老人提供精准化、暖心化服务,用青春活力为敬老院的日常注入新色彩,让“夕阳红”与“青春绿”碰撞出温暖火花。
提前对接调研,定制“一院一策”服务方案
“敬老院的老人居住集中,但个体需求差异大,不能用‘统一模板’开展服务。”实践团出发前,团长薛同学便带领团队与姥桥镇敬老院负责人进行了多次线上沟通,详细了解院内老人的年龄结构、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及日常需求。
抵达敬老院后,实践团第一时间与院长、护理员座谈,并分组走进老人房间,用拉家常的方式完成“一对一需求调研”。调研发现,院内老人平均年龄78岁,其中45%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30%老人因视力、听力退化,对智能手机操作“望而却步”,还有部分独居老人因子女探望频次少,日常缺乏情感交流。“李爷爷喜欢下棋,但总找不到对手;张奶奶想给外地孙女发照片,却不知道怎么保存图片;王奶奶腿不好,很久没好好晒过太阳、逛过院子了。”这些细节被实践团成员一一记录在“需求清单”上,最终量身定制出“健康义诊+智能课堂+陪伴互动+环境改造”的专属服务方案,确保每项服务都精准对接老人需求。
智能助老课堂,帮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大家看,打开微信后,点击这个绿色的‘+’号,再选‘视频通话’,找到子女的名字,就能看见他们啦!”姥桥镇敬老院的活动室里,实践团成员曹同学拿着智能手机,手把手教老人们操作视频通话功能。台下,20余名老人端坐在椅子上,有的戴着老花镜,有的拿着笔记本记录步骤,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举手提问,课堂氛围格外热闹。
“我终于学会用手机给孙子发照片了!之前他总说想看看我住的地方,现在我能拍院子里的花给他看了!”68岁的张奶奶兴奋地向实践团成员展示自己发送的照片,脸上满是笑容。此外,实践团还特别加入“防诈骗科普”环节,通过“冒充子女借钱”“虚假保健品推销”等真实案例,提醒老人们不要轻易相信陌生电话、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保护好个人财产安全。截至活动结束,“智能助老课堂”累计开课6期,覆盖老人四十人次,80%的老人掌握了智能手机基础操作,切实解决了老人们的“用机难题”。
陪伴互动暖心,用青春点亮“晚年时光”
针对院内独居、失独老人,实践团开展了“一对一结对陪伴”活动。实践团成员孙同学与83岁的王奶奶结成对子后,陪王奶奶聊天、读报纸。“王奶奶喜欢聊她年轻时当老师的经历,每次说起学生们的事,眼睛都特别亮。”
长效机制续航,让关爱服务“不落幕”
6月27日,皖江工学院“三下乡”关爱老人活动接近尾声。在总结座谈会上,实践团向姥桥镇敬老院移交了《老人健康跟踪档案》《智能助老操作手册》,并与敬老院签订“长期志愿服务协议”——未来,实践团将定期组织在校学子通过线上视频回访、节假日线下服务等方式,持续关注老人的健康与生活需求;同时,实践团还会联动当地社区志愿者,共同开展“季度主题活动”,让关爱服务常态化、长效化。
“这次‘三下乡’不是‘一次性服务’,而是我们与敬老院的‘长期约定’。”实践团团长薛同学表示,团队还计划将此次活动的经验整理成《敬老院关爱服务指南》,供更多高校“三下乡”团队参考,让青春助老的力量辐射更广。
姥桥镇敬老院院长对实践团的服务给予高度认可:“这些大学生不仅给老人们带来了健康和欢乐,更用真诚和耐心温暖了老人们的心。他们的到来,让敬老院变得更有活力,也为我们的养老服务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青春与晚霞交相辉映,温暖与陪伴双向奔赴。此次皖江工学院“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为姥桥镇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了实实在在的关怀,更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践行了社会责任,读懂了“敬老、爱老、助老”的深刻含义。(通讯员:薛志)
- 上一条青春赋能皖中乡野! 一 一 一 皖江工学院学生“三下乡” 蝉鸣催夏日,青春赴乡2025-09-08 19:11:37
- 下一条返回列表2025-09-08 19: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