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振兴--美丽高亮乡新闻稿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25年6月15日至21日,皖江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组织以24级学生为主体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高亮乡开展主题为“走进乡村振兴——美丽高亮乡”的实践活动。团队由韦雯雯担任负责人,刘香、罗玉花两位辅导员全程指导,13名队员跨越专业界限、协同合作,以纪录片创作为主线,用镜头捕捉乡村发展脉动,用行动践行青年使命,为高亮乡的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此次实践活动聚焦乡村振兴核心需求,精心规划“调研+记录+传播”三维实践路径,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专业化创作,挖掘高亮乡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形成兼具参考价值与宣传意义的影像素材。团队出发前,多次召开筹备会议,明确分工职责——宣翔凭借机械工程专业的细致思维负责拍摄设备调试与技术支持,韦雯雯统筹整体行程与沟通协调,李雅婷、许静格等队员则结合车辆工程专业对乡村交通、农机使用等场景的观察优势,提前梳理调研方向,为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抵达高亮乡后,团队第一时间与当地村委会对接,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开启全景式调研。走进村落主干道,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面、错落有致的民居庭院、点缀其间的绿植花卉映入眼帘,队员们手持摄像机,从清晨的袅袅炊烟到傍晚的落日余晖,用延时摄影记录乡村环境整治的成果;在村文化广场,队员们与跳广场舞的村民亲切交流,了解到近年来高亮乡通过“人居环境提升工程”,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更搭建起村民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这些鲜活场景被一一收录进镜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团队深入高亮乡田间地头,聚焦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在水稻种植基地,队员们跟随种植户体验插秧、灌溉等农事操作,同时用镜头记录现代化农机的作业过程。“以前种10亩地要忙半个月,现在有了插秧机、收割机,几天就能完成,省了不少力!”种植户王大叔的感慨,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农业机械化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此外,团队还走访了村里的小型农产品加工厂,了解到高亮乡正尝试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将水稻、油菜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附加值。队员们详细记录下加工厂的生产流程、产品销售渠道等信息,为后续纪录片呈现产业发展路径收集了丰富素材。
基层治理是乡村稳定发展的关键。团队专门安排时间采访高亮乡村委会干部,围绕乡村规划、民生保障、矛盾调解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村支书介绍,近年来高亮乡依托“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模式,建立了“网格长+村民代表”的治理体系,无论是政策宣传、疫情防控,还是纠纷化解、民生服务,都能快速响应村民需求。“去年我们村修灌溉渠,涉及20多户村民的土地,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协商,不到一周就达成了一致意见。”村支书的讲述,让队员们对乡村治理的“高亮经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采访过程中,队员们认真记录要点,同时用摄像机捕捉村干部们务实工作的身影,展现基层干部为乡村发展的辛勤付出。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在文化传承调研环节,团队走进当地老人家中,聆听他们讲述高亮乡的历史故事与民俗文化。78岁的张奶奶回忆,高亮乡曾有“包公故里”的民间传说,过去每到传统节日,村民们会举办舞龙舞狮、戏曲表演等活动。如今,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部分民俗活动逐渐淡化。队员们意识到,文化传承需要青年力量的参与,于是在村委会的支持下,组织了一场“乡土文化分享会”,邀请老人向村里的孩子们讲述民俗故事,队员们则用镜头记录下这一温馨场景,希望通过纪录片唤起更多人对乡村文化的关注与传承意识。
卫生健康是乡村民生的重要保障。实践期间,团队还走访了高亮乡卫生院,了解当地医疗资源配置、村民就医情况。通过与卫生院医生交流,队员们发现,卫生院虽能满足村民日常就医需求,但在专科医疗设备、慢性病管理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队员们结合调研情况,整理出《高亮乡卫生服务优化建议》,提出“加强与县城医院合作建立远程诊疗机制”“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具体措施,提交给当地村委会,为改善乡村卫生服务贡献青年智慧。经过7天的紧张实践,团队累计拍摄素材超过800分钟,涵盖乡村风貌、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文化传承、卫生服务等多个维度。实践结束后,队员们立即投入纪录片剪辑工作,从素材筛选、脚本撰写到画面编辑、配音配乐,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最终完成的纪录片,不仅展现了高亮乡的发展成果,更记录了队员们在实践中的成长与感悟——从最初对乡村振兴的理论认知,到亲身参与后的深刻体会,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也更加明确了青年一代在国家发展中的责任与担当。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皖江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动实践。通过将专业学习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不仅为高亮乡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宣传支持,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锤炼品格。未来,皖江工学院将继续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品牌建设,组织更多青年学生走进基层、服务社会,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让青年梦想在助力国家发展的征程中绽放光彩。(通讯员:韦雯雯)
走进乡村振兴--美丽高亮乡新闻稿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25年6月15日至21日,皖江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组织以24级学生为主体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高亮乡开展主题为“走进乡村振兴——美丽高亮乡”的实践活动。团队由韦雯雯担任负责人,刘香、罗玉花两位辅导员全程指导,13名队员跨越专业界限、协同合作,以纪录片创作为主线,用镜头捕捉乡村发展脉动,用行动践行青年使命,为高亮乡的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此次实践活动聚焦乡村振兴核心需求,精心规划“调研+记录+传播”三维实践路径,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专业化创作,挖掘高亮乡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形成兼具参考价值与宣传意义的影像素材。团队出发前,多次召开筹备会议,明确分工职责——宣翔凭借机械工程专业的细致思维负责拍摄设备调试与技术支持,韦雯雯统筹整体行程与沟通协调,李雅婷、许静格等队员则结合车辆工程专业对乡村交通、农机使用等场景的观察优势,提前梳理调研方向,为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抵达高亮乡后,团队第一时间与当地村委会对接,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开启全景式调研。走进村落主干道,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面、错落有致的民居庭院、点缀其间的绿植花卉映入眼帘,队员们手持摄像机,从清晨的袅袅炊烟到傍晚的落日余晖,用延时摄影记录乡村环境整治的成果;在村文化广场,队员们与跳广场舞的村民亲切交流,了解到近年来高亮乡通过“人居环境提升工程”,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更搭建起村民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这些鲜活场景被一一收录进镜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团队深入高亮乡田间地头,聚焦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在水稻种植基地,队员们跟随种植户体验插秧、灌溉等农事操作,同时用镜头记录现代化农机的作业过程。“以前种10亩地要忙半个月,现在有了插秧机、收割机,几天就能完成,省了不少力!”种植户王大叔的感慨,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农业机械化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此外,团队还走访了村里的小型农产品加工厂,了解到高亮乡正尝试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将水稻、油菜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附加值。队员们详细记录下加工厂的生产流程、产品销售渠道等信息,为后续纪录片呈现产业发展路径收集了丰富素材。
基层治理是乡村稳定发展的关键。团队专门安排时间采访高亮乡村委会干部,围绕乡村规划、民生保障、矛盾调解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村支书介绍,近年来高亮乡依托“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模式,建立了“网格长+村民代表”的治理体系,无论是政策宣传、疫情防控,还是纠纷化解、民生服务,都能快速响应村民需求。“去年我们村修灌溉渠,涉及20多户村民的土地,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协商,不到一周就达成了一致意见。”村支书的讲述,让队员们对乡村治理的“高亮经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采访过程中,队员们认真记录要点,同时用摄像机捕捉村干部们务实工作的身影,展现基层干部为乡村发展的辛勤付出。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在文化传承调研环节,团队走进当地老人家中,聆听他们讲述高亮乡的历史故事与民俗文化。78岁的张奶奶回忆,高亮乡曾有“包公故里”的民间传说,过去每到传统节日,村民们会举办舞龙舞狮、戏曲表演等活动。如今,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部分民俗活动逐渐淡化。队员们意识到,文化传承需要青年力量的参与,于是在村委会的支持下,组织了一场“乡土文化分享会”,邀请老人向村里的孩子们讲述民俗故事,队员们则用镜头记录下这一温馨场景,希望通过纪录片唤起更多人对乡村文化的关注与传承意识。
卫生健康是乡村民生的重要保障。实践期间,团队还走访了高亮乡卫生院,了解当地医疗资源配置、村民就医情况。通过与卫生院医生交流,队员们发现,卫生院虽能满足村民日常就医需求,但在专科医疗设备、慢性病管理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队员们结合调研情况,整理出《高亮乡卫生服务优化建议》,提出“加强与县城医院合作建立远程诊疗机制”“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具体措施,提交给当地村委会,为改善乡村卫生服务贡献青年智慧。经过7天的紧张实践,团队累计拍摄素材超过800分钟,涵盖乡村风貌、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文化传承、卫生服务等多个维度。实践结束后,队员们立即投入纪录片剪辑工作,从素材筛选、脚本撰写到画面编辑、配音配乐,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最终完成的纪录片,不仅展现了高亮乡的发展成果,更记录了队员们在实践中的成长与感悟——从最初对乡村振兴的理论认知,到亲身参与后的深刻体会,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也更加明确了青年一代在国家发展中的责任与担当。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皖江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动实践。通过将专业学习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不仅为高亮乡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宣传支持,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锤炼品格。未来,皖江工学院将继续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品牌建设,组织更多青年学生走进基层、服务社会,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让青年梦想在助力国家发展的征程中绽放光彩。(通讯员:韦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