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部设置 > 机械工程学院 > 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

首页 > 院部设置 > 机械工程学院 > 学生活动

千年文脉与文旅新韵交辉,暑期客流持续攀升

  2025-09-04 17:50:17    
近日,采石矶景区凭借丰富的文化活动与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暑期文旅市场的热门目的地。据景区统计,7月以来日均接待游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三成,一系列融合历史文化与互动体验的活动,让这座"千古一秀"的胜境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为长江三大名矶之一,采石矶坐落于马鞍山市西南翠螺山麓,长江在此折转东去,山水相依间沉淀着千年文脉。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考古发现此处曾有先民聚居的遗迹,出土的陶器、石器等文物,印证着早期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的痕迹。因三国东吴时期在此大规模开采石料用于造船与筑城,"采石"之名由此而来,彼时这里已是长江沿岸重要的军事与物资集散地,江边至今留存着当年采石场的部分岩壁痕迹,岩层间的凿痕仍清晰可辨,诉说着昔日的繁忙。

最令采石矶闻名的,莫过于诗仙李白的足迹。唐代天宝年间,李白曾多次登临采石矶,长江的壮阔、山矶的奇秀触动了他的诗兴,留下《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牛渚矶》等千古名篇。其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以磅礴气势勾勒出采石矶一带长江穿峡而过的壮阔江景,成为描摹此地风光的经典绝唱。相传他晚年常在此饮酒赏景,民间还留有"醉酒捞月"的浪漫传说——虽正史记载其病逝于当涂,但这一传说为采石矶增添了几分诗意想象。后人为纪念他,在矶上修建太白楼:这座始建于唐、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重建的楼阁,坐北朝南,背靠翠螺山,面临长江,楼体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长江三楼一阁"。楼内陈列着李白诗稿拓本、历代文人题咏碑刻,以及仿制的唐代酒器、文房用具等,登楼远眺,江风拂面,仿佛能窥见诗仙当年"登高壮观天地间"的豪情。

除了李白文化,采石矶还留存着众多跨越朝代的历史印记。三国时期,这里是东吴的军事要地,"周瑜点将台"遗址虽历经岁月侵蚀,仍能看出大致轮廓——相传周瑜曾在此操练水军,台基上斑驳的石块,仿佛还印着当年将士列队的身影。东晋时期形成的"太白洞",是天然石灰岩溶洞,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或如猛兽盘踞,或如花卉绽放,石壁上留有东晋至明清时期的文人题刻,其中不乏行草、楷书佳作,字迹历经千年风雨仍依稀可辨,成为研究古代书法与文人漫游史的珍贵资料。明清时期修建的"翠螺轩""谪仙楼"等园林建筑,则将江南造园艺术与江景巧妙融合:轩前植有修竹、芭蕉,凭栏可见江水悠悠;楼旁设曲径通幽的回廊,廊壁嵌有历代名家书写的李白诗句碑刻,一步一景间,尽显"诗中有画"的意境。这些遗迹串联起采石矶从军事要地到文化胜境的演变,也让其在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长江文化带中兼具自然与人文价值的重要节点。
 
今年暑期,景区以"千年诗矶·夏韵悠长"为主题,将历史文化融入互动体验:在太白楼前举办"诗仙邀月"情景演出,演员身着唐装,手持酒壶、诗卷,重现李白与友人登楼赋诗、畅谈天下的场景,演出中还穿插《将进酒》的吟诵,抑扬顿挫的声调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唐诗的魅力;推出"诗词闯关"活动,在景区入口、太白楼、太白洞等点位设置关卡,游客若能在5分钟内背诵3首李白与采石矶相关的诗篇,即可免费领取印有诗句的文创书签、折扇,不少家长带着孩子驻足参与,景区内不时响起稚嫩的背诵声;在太白洞附近设置"历代题刻拓印体验区",工作人员现场指导游客用宣纸、墨汁进行拓印,将石壁上的古老字迹"复刻"下来,来自合肥的游客李女士带着孩子体验后说:"平时在课本上看古诗题刻,这次亲手拓印,孩子才真切感受到古代文人'以石为纸'的雅趣,比单纯讲解更有意义。

景区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挖掘采石矶的历史文化资源:计划修复"牛渚矶"古栈道遗址——这条始建于南朝、曾是文人登矶观景必经之路的栈道,因年久失修部分损毁,修复后将重现"沿江筑道、依矶而行"的景象,让游客沿着古人足迹感受江风山景;同时打造"长江文化陈列馆",馆内将陈列采石矶出土的商周文物、东吴采石工具、历代文人题刻拓片等,通过多媒体互动装置,让游客直观了解采石矶与长江航运、文人漫游、军事防御等领域的历史关联。"我们希望让采石矶不仅是'看风景的地方',更是'读历史、品文化的地方',让游客在山水之间,更深入地触摸千年文脉。"
 
如今的采石矶,既是自然山水的画卷——翠螺山青峦叠翠,长江水碧波荡漾,清晨的薄雾笼罩山矶,如水墨丹青般淡雅;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太白楼的飞檐映在江面上,题刻的字迹藏在石壁间,每一处遗迹都藏着跨越千年的故事。当游客漫步于翠螺山麓,看长江浩渺、听诗声回荡,既能领略"千古一秀"的壮阔,也能在诗词与遗迹中,读懂这座名矶与历史对话、与文化共生的悠长回响。
 
 

千年文脉与文旅新韵交辉,暑期客流持续攀升

  2025-09-04 17:50:17
近日,采石矶景区凭借丰富的文化活动与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暑期文旅市场的热门目的地。据景区统计,7月以来日均接待游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三成,一系列融合历史文化与互动体验的活动,让这座"千古一秀"的胜境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为长江三大名矶之一,采石矶坐落于马鞍山市西南翠螺山麓,长江在此折转东去,山水相依间沉淀着千年文脉。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考古发现此处曾有先民聚居的遗迹,出土的陶器、石器等文物,印证着早期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的痕迹。因三国东吴时期在此大规模开采石料用于造船与筑城,"采石"之名由此而来,彼时这里已是长江沿岸重要的军事与物资集散地,江边至今留存着当年采石场的部分岩壁痕迹,岩层间的凿痕仍清晰可辨,诉说着昔日的繁忙。

最令采石矶闻名的,莫过于诗仙李白的足迹。唐代天宝年间,李白曾多次登临采石矶,长江的壮阔、山矶的奇秀触动了他的诗兴,留下《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牛渚矶》等千古名篇。其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以磅礴气势勾勒出采石矶一带长江穿峡而过的壮阔江景,成为描摹此地风光的经典绝唱。相传他晚年常在此饮酒赏景,民间还留有"醉酒捞月"的浪漫传说——虽正史记载其病逝于当涂,但这一传说为采石矶增添了几分诗意想象。后人为纪念他,在矶上修建太白楼:这座始建于唐、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重建的楼阁,坐北朝南,背靠翠螺山,面临长江,楼体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长江三楼一阁"。楼内陈列着李白诗稿拓本、历代文人题咏碑刻,以及仿制的唐代酒器、文房用具等,登楼远眺,江风拂面,仿佛能窥见诗仙当年"登高壮观天地间"的豪情。

除了李白文化,采石矶还留存着众多跨越朝代的历史印记。三国时期,这里是东吴的军事要地,"周瑜点将台"遗址虽历经岁月侵蚀,仍能看出大致轮廓——相传周瑜曾在此操练水军,台基上斑驳的石块,仿佛还印着当年将士列队的身影。东晋时期形成的"太白洞",是天然石灰岩溶洞,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或如猛兽盘踞,或如花卉绽放,石壁上留有东晋至明清时期的文人题刻,其中不乏行草、楷书佳作,字迹历经千年风雨仍依稀可辨,成为研究古代书法与文人漫游史的珍贵资料。明清时期修建的"翠螺轩""谪仙楼"等园林建筑,则将江南造园艺术与江景巧妙融合:轩前植有修竹、芭蕉,凭栏可见江水悠悠;楼旁设曲径通幽的回廊,廊壁嵌有历代名家书写的李白诗句碑刻,一步一景间,尽显"诗中有画"的意境。这些遗迹串联起采石矶从军事要地到文化胜境的演变,也让其在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长江文化带中兼具自然与人文价值的重要节点。
 
今年暑期,景区以"千年诗矶·夏韵悠长"为主题,将历史文化融入互动体验:在太白楼前举办"诗仙邀月"情景演出,演员身着唐装,手持酒壶、诗卷,重现李白与友人登楼赋诗、畅谈天下的场景,演出中还穿插《将进酒》的吟诵,抑扬顿挫的声调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唐诗的魅力;推出"诗词闯关"活动,在景区入口、太白楼、太白洞等点位设置关卡,游客若能在5分钟内背诵3首李白与采石矶相关的诗篇,即可免费领取印有诗句的文创书签、折扇,不少家长带着孩子驻足参与,景区内不时响起稚嫩的背诵声;在太白洞附近设置"历代题刻拓印体验区",工作人员现场指导游客用宣纸、墨汁进行拓印,将石壁上的古老字迹"复刻"下来,来自合肥的游客李女士带着孩子体验后说:"平时在课本上看古诗题刻,这次亲手拓印,孩子才真切感受到古代文人'以石为纸'的雅趣,比单纯讲解更有意义。

景区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挖掘采石矶的历史文化资源:计划修复"牛渚矶"古栈道遗址——这条始建于南朝、曾是文人登矶观景必经之路的栈道,因年久失修部分损毁,修复后将重现"沿江筑道、依矶而行"的景象,让游客沿着古人足迹感受江风山景;同时打造"长江文化陈列馆",馆内将陈列采石矶出土的商周文物、东吴采石工具、历代文人题刻拓片等,通过多媒体互动装置,让游客直观了解采石矶与长江航运、文人漫游、军事防御等领域的历史关联。"我们希望让采石矶不仅是'看风景的地方',更是'读历史、品文化的地方',让游客在山水之间,更深入地触摸千年文脉。"
 
如今的采石矶,既是自然山水的画卷——翠螺山青峦叠翠,长江水碧波荡漾,清晨的薄雾笼罩山矶,如水墨丹青般淡雅;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太白楼的飞檐映在江面上,题刻的字迹藏在石壁间,每一处遗迹都藏着跨越千年的故事。当游客漫步于翠螺山麓,看长江浩渺、听诗声回荡,既能领略"千古一秀"的壮阔,也能在诗词与遗迹中,读懂这座名矶与历史对话、与文化共生的悠长回响。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QQ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