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部设置 > 电信工程学院 > 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首页 > 院部设置 > 电信工程学院 > 最新动态

皖江工学院师生深入安徽阜南,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2025-09-02 21:34:31    

  皖江工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于6月26日至7月2日赴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通过文献研究、企业走访、非遗体验、纪念馆参观等形式,探寻阜南柳编的工艺魅力与创新方向,学习王家坝精神的时代内涵,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注入大学生的青春力量。

  精神丰碑,时代回响:感悟“王家坝精神”的深沉伟力

  实践团前往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王家坝闸,并在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开展沉浸式学习。当同学们观看展柜中被洪水浸泡过的课本、聆听讲解员讲述为了国家和集体利益惊心动魄的父老乡亲撤退故事时,无不为之动容。

  实践团队与老党员共同观看抗洪纪录片。(王悦 供图)

  在闸区现场,实践团在团阜南县委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开展了开闸蓄洪知识科普活动,将所学所思化为服务乡亲的具体行动。参观的过程中,实践团队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当洪水来袭时,大量庄稼被淹没,蒙洼人民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柳编制品因其轻便、耐用、防水等特点,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同时也养育了一方群众。

  实践团队参观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关于蒙洼人的部分。(蔡蕊蕊 供图)

  指尖技艺,匠心传承:探秘柳编里的乡土智慧

  实践团成员走进佳利工艺品有限公司,近距离观察了杞柳从青翠枝条到精美器具的蜕变全过程。在这里,实践团队有幸深入访谈了市级非遗传承人徐学进。在交流的过程中,实践团队了解到柳编在阜南地区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金柳银柳不如自家的杞柳”,这是阜南县广为流传的俗语,长在低洼地里的杞柳,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阜南人民,“之前每家每户都是大人编织篮子,现在小孩放学也能编织篮子底部的底子,大人编织篮子的帮,老爷爷可以插篮子的把手,一家人看着电视都可以做。”徐老还指出,对于柳编这项非遗技术,光靠阜南人民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国家一代代延续下去,最好能助力非遗走进校园。实践团队感叹:“一根柔韧的柳条,在匠人手中化为承载乡愁的艺术品,也编织着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梦想之网。”

  实践团队与指导老师访谈市级非遗传承人徐学进。(曹慧慧 供图)

  之后,实践团队在佳利工艺品有限公司徐思男师傅的带领下走进企业展厅,看着琳琅满目的柳木艺术品,同学们不由得感慨中华民族的匠人匠心的伟大之处。参观结束后,实践团队指导老师丁宗贺为企业授予了实践基地的牌匾。授牌仪式结束后,指导老师强调了此次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提出要认真对待实践活动的不同环节,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完成此次实践活动,鼓励同学们要把握机会,为传承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技艺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为了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实践团队来到了柳编的编制现场,在这里同学们亲眼见证了一根根杞柳在一位位编织师傅的手下巧妙变幻成为一个个精致的柳编作品,每一位师傅手上的老茧,都是他们的荣誉勋章,展现出柳编艺人的匠心独运。最后,在编制工人的细心指导下,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一个精美的柳编荷花。

  实践团队与编制工人共同完成的柳编荷花。(曹先云 供图)

  社会实践团成员表示:“要将柳编技艺的匠心精神和王家坝的抗洪精神传承下去,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勇于担当、甘于贡献。”

  编辑:曹先云

  审核:张捍东

皖江工学院师生深入安徽阜南,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2025-09-02 21:34:31

  皖江工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于6月26日至7月2日赴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通过文献研究、企业走访、非遗体验、纪念馆参观等形式,探寻阜南柳编的工艺魅力与创新方向,学习王家坝精神的时代内涵,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注入大学生的青春力量。

  精神丰碑,时代回响:感悟“王家坝精神”的深沉伟力

  实践团前往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王家坝闸,并在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开展沉浸式学习。当同学们观看展柜中被洪水浸泡过的课本、聆听讲解员讲述为了国家和集体利益惊心动魄的父老乡亲撤退故事时,无不为之动容。

  实践团队与老党员共同观看抗洪纪录片。(王悦 供图)

  在闸区现场,实践团在团阜南县委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开展了开闸蓄洪知识科普活动,将所学所思化为服务乡亲的具体行动。参观的过程中,实践团队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当洪水来袭时,大量庄稼被淹没,蒙洼人民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柳编制品因其轻便、耐用、防水等特点,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同时也养育了一方群众。

  实践团队参观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关于蒙洼人的部分。(蔡蕊蕊 供图)

  指尖技艺,匠心传承:探秘柳编里的乡土智慧

  实践团成员走进佳利工艺品有限公司,近距离观察了杞柳从青翠枝条到精美器具的蜕变全过程。在这里,实践团队有幸深入访谈了市级非遗传承人徐学进。在交流的过程中,实践团队了解到柳编在阜南地区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金柳银柳不如自家的杞柳”,这是阜南县广为流传的俗语,长在低洼地里的杞柳,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阜南人民,“之前每家每户都是大人编织篮子,现在小孩放学也能编织篮子底部的底子,大人编织篮子的帮,老爷爷可以插篮子的把手,一家人看着电视都可以做。”徐老还指出,对于柳编这项非遗技术,光靠阜南人民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国家一代代延续下去,最好能助力非遗走进校园。实践团队感叹:“一根柔韧的柳条,在匠人手中化为承载乡愁的艺术品,也编织着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梦想之网。”

  实践团队与指导老师访谈市级非遗传承人徐学进。(曹慧慧 供图)

  之后,实践团队在佳利工艺品有限公司徐思男师傅的带领下走进企业展厅,看着琳琅满目的柳木艺术品,同学们不由得感慨中华民族的匠人匠心的伟大之处。参观结束后,实践团队指导老师丁宗贺为企业授予了实践基地的牌匾。授牌仪式结束后,指导老师强调了此次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提出要认真对待实践活动的不同环节,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完成此次实践活动,鼓励同学们要把握机会,为传承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技艺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为了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实践团队来到了柳编的编制现场,在这里同学们亲眼见证了一根根杞柳在一位位编织师傅的手下巧妙变幻成为一个个精致的柳编作品,每一位师傅手上的老茧,都是他们的荣誉勋章,展现出柳编艺人的匠心独运。最后,在编制工人的细心指导下,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一个精美的柳编荷花。

  实践团队与编制工人共同完成的柳编荷花。(曹先云 供图)

  社会实践团成员表示:“要将柳编技艺的匠心精神和王家坝的抗洪精神传承下去,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勇于担当、甘于贡献。”

  编辑:曹先云

  审核:张捍东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QQ公众号